案例简介:
某甲于2015年8月到北京某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期限为三年的劳动合同。2017年1月,北京某公司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关停了企业几处加工车间(包括某甲所在车间),并向某甲出具了《调岗通知书》,将其调岗至其他车间工作。某甲收到此通知书后,因对新岗位和相关待遇不满,自收到调岗通知书后未向北京某公司提交针对调岗的意见,也未再到单位上班。之后,北京某公司向某甲送达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某甲旷工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某甲随即到北京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继续履行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
法律分析:
一、单位调岗须于法有据
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条款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必须在劳动合同中明确体现。劳动合同签订后具有了法律效力,双方均应严格遵守,不得随意变更。
公司对员工进行调岗,应当于法有据,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协商一致调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即,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是可以对员工进行调岗的,但应注意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予以变更。仅口头约定,而后直接发文要求员工调岗,则存在被员工以公司不按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工作条件为由提出离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之风险。
2、工作不胜任调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虽然此条规定的是无过失性辞退的情形,但也隐含表示,如果员工确实不能胜任工作,公司基于用工自主权的行使,可适当要求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此种调岗需要公司掌握员工不胜任原岗位的充分证据,否则公司将存在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风险。建议在准备调岗前,注意收集该员工不胜任工作的考核资料、对考核资源进行横向与纵向比对,分析并得出有理有据有节的论断,进行妥善保管。
3、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调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也就是说,如果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公司可以提出调岗要求。当然,如果员工不接受调岗的,公司不可强迫员工调岗,只能在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员工或者额外支付员工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本案例中,北京某公司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关停了包括某甲工作车间在内的几处加工车间,若因此导致双方之间的劳动合同无法按约定履行,则属于《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情况。
二、员工认为调岗不合理,应及时表达
1、判断调岗是否合理
调岗并非企业想怎么调就怎么调。所调岗位应与原岗位有关联性,与员工的学历、能力等相匹配,调岗前后工资应具有一致性。若将一名具有十年工作经历的资深软件工程师调岗至一个底薪保洁岗位,这种调岗一般人难以接受,显然超出合理调岗范围,很可能是名为调岗实则逼退员工。对于不合理的调岗,员工可以予以拒绝。
2、对调岗不满意应及时表达
现实工作中,公司往往比较强势,员工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公司提出的调岗要求,很多员工即便心里不满意,也不及时主动表达不满。本案例中的某甲,明明对新岗位和相关待遇不满,但却在收到调岗通知书后,不主动向北京某公司提交针对调岗的不同意意见,使自己陷于被动。
若某甲当即明确书面告知北京某公司,其不同意调岗,根据《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无论是因为工作不胜任还是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的调岗,倘若调岗失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就得按员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一倍的经济补偿(即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
三、因不满调岗而不上班构成旷工
旷工,是指职工在正常工作日不请假或请假未批准的缺勤行为。出于经营管理需要,用人单位通常制定公司管理制度对旷工行为加以规制。而长期旷工或多次旷工往往被定义为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对调岗不满,并非员工在正常工作日缺勤的正当理由。
本案例中,某甲对新岗位和相关待遇不满,却吝于明确表达意见,反而以拒绝上班的消极方式处理,其行为构成旷工。北京某公司以某甲长期/多次旷工、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向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至此,剧情反转。原本拥有一手好牌的员工,却得到一个糟糕的结局。他原本可以提出按其能力与原岗位薪资进行合理调岗,也可以拒绝调岗、继续按原岗位上班(若原岗位还存在),还可以在原岗位客观被取消情况下、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后解除劳动合同,但是,由于其怠于明确表达意见、消极旷工,最终被公司无条件解除劳动合同,丧失获得任何经济补偿的法律支持。
可见,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熟悉法律法规、根据不同情况以适当方式应对法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系法派法律团队李少敏律师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与网站。违者必究。李少敏,律师,同济大学法律硕士(法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法派法律资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irmpal.net/?p=1939